重庆是“烽火报国路·逐梦新征程”融媒行动中第三条寻访路线的第一站。行动由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市档案馆联合发起。寻访小组成员、来自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王暐,在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办事处旁告诉记者:“我们经过多次查找档案、对比资料,终于找到了企业前身水工仪器制造实验工厂成立时的所在地。”
抗战胜利后,多家成长于重庆的民族工业,如水工仪器制造实验工厂(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南京熊猫电子集团前身)等迁址南京。从南京出发,前往重庆、乐山、成都等地,寻访小组首次发现了多份颇具历史价值的档案。它们见证着抗战岁月里的南京民族工业以韧性求生存,在大江上下播撒种子,迎来了蝶变新生。
展开剩余80%寻访小组成员在长沙市档案馆查档。曹骄阳摄
打破封锁,支撑抗战
走在重庆渝中区中山三路上,王暐告诉记者:“根据厂史档案记载,上清寺紧邻的聚兴村是水工仪器制造实验工厂所属的中央水利实验处当年的办公地点。”如今这里已变成一栋栋高楼大厦,聚兴村改叫巨兴村,只有上清寺街道办事处墙上悬挂的老照片还能看到山城昔日的模样。“可以说,上清寺这里就是我们国电南自的发展‘原点’。”王暐介绍,“20世纪30年代,国内兴建水利工程时使用的都是进口测量仪器,价格高昂不说,采购和维修也是困难重重。在水利科学家郑肇经的努力下,中国有了第一个水工仪器制造厂。”水工仪器制造实验工厂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水工测量仪器——旋杯式流速仪和第一台光学测量仪器——丙式水准仪,为国内水工实验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设备保障。此次寻访中,他在重庆、成都等地的档案馆寻找到多份相关档案。这些泛黄的档案,无声地讲述着工厂在日军轰炸的情况下,艰难运转维持生产的往事。
寻访小组成员、熊猫电子集团党建工作部部长梁军同样收获了多份新发现的档案。1936年,南京熊猫电子集团的前身——湖南电器制造厂(后更名为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在湖南长沙黄土岭筹建,此后迁移至重庆、桂林、昆明等地设厂。梁军介绍:“档案显示,当时重庆市公共防空洞和战时生产局器材总库都采购了无线电器材厂的产品,充分说明我们厂为抗战时期的军事通信作出过重要贡献。”
同样在1936年,南京电气集团的前身——中央电瓷制造厂也在长沙黄土岭创建,是中国第一家高压电瓷厂,也是国产钢化玻璃绝缘子、电容套管和火花塞的诞生地。“抗战期间,中央电瓷制造厂累计生产绝缘子207万件,为军政通信系统和电力网络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力支撑了大后方的抗战基础建设。”寻访小组成员、南京电气集团员工冯维昊告诉记者。
回迁南京,艰难追索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举国欢庆。金陵兵工厂、永利公司、江南水泥厂、江南汽车公司等南京籍企业从西南各地陆续回迁,中央无线电器材厂、中央电瓷制造厂、水工仪器制造实验工厂等多家工厂也纷纷迁址南京,壮大了南京的工业实力。
在恢复生产的同时,永利铔厂、江南水泥厂等工厂还发起了对日追索。永利铔厂历经2年8个月的艰难交涉,成功索回被劫掠的硝酸塔全套设备。索赔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如愿,在山东省淄博市的山东铝业有限公司厂史馆内,寻访小组看到了“江南水泥公司被劫水泥集体详细清单”等档案,小到喂料盘,大到旋窑,一一在列。“被劫设备受损无法使用,后来再也回不了家了。”寻访小组成员、江南水泥厂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张新华无比遗憾。
百折不屈,创新传承
重访故地,寻根溯源,参与寻访的企业代表们无不感慨万千。“当年无线电厂有一首厂歌的歌词是:我们不仅要仿效欧美,还要有自己的创造发明。这次我就在四川省档案馆首次查到了两份可以印证歌词的档案——抗战时期我们厂工程师张连华的两项发明表彰文件。”梁军介绍,先辈工程师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创造发明,“这次寻访,把企业的‘根与魂’脉络理清了,那就是自强不息、自主创新、振兴中华的初心。”
据悉,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已组织过两次重访上清寺旧址的活动,该集团党委副书记王茹表示:“寻访旧址是为了缅怀南自先辈,用他们的自立自强、科技报国、百折不挠、创新奋进的精神,来激励全体员工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接续奋斗。”2025年5月,该公司研发的一项新系统荣获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国电南自员工在重庆街头寻访企业前身所在的上清寺路。曹骄阳摄
“烽火报国路”工业档案寻访过程中,那一份份被发现的老档案,宛如一片片历史拼图,向世人无声地讲述着一段南京民族工业英勇抗战的斗争史,展示着南京工业企业的顽强韧性和创新精神。
专家点评:
南京工业有担当
“‘烽火报国路·逐梦新征程’融媒行动通过寻访历史档案来回顾民族工业的变迁,很有意义。”研究中国工业遗产档案多年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生教授对记者说,“南京的工业有自己的担当,这样的动人故事就是我们讲的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前,南京已经开启了现代工业化的探索。“这些现代重化工业为什么会在南京落户和发展?这是和当时的国防需要息息相关的,说明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准备抗日战争。”张生认为,南京发展“国家需要”工业的做法是“非常有传统”的,“直到今天,南京的工业依然是我们国家工业布局中的重要基础,比如雷达、无线电、特高压输变电相关的基础设备、石化工业等。它们和芯片工业、其他工业一样,都是国家所需要的,南京有自己的担当和特点。”
说起南京工业企业西迁往事,张教授说:“他们把中国东部工业的精华——机器设备、技术人员、管理方法带到西部去,支持了抗日战争,培养了大量人才,改写了西部历史发展的原有轨迹。在抗战胜利以后,又成为当时中国的骨干企业,并且成为新中国工业的基础体系之一。”
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编辑:祎清
发布于:北京市鼎盛配资-配资策略平台-上海股票配资一览表-场外配资是什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